
北京民俗博物馆参加北京博物馆学会藏品保管专业学术研讨会
东岳论坛, 新闻 2019年10月28—30日,北京博物馆学会藏品保管专业第十九届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市70余家博物馆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博物馆学会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以“文物见证共和国七十年历史”为主题,围绕“面向智慧时代的藏品保管工作”、“在新理念下文物的征集、保管和保护”、“藏品信息化管理与安全防范”等当前热门和焦点问题展开。北京民俗博物馆霍楠副馆长和保管部工作人员应邀参会,提交了论文并作大会发言。…


中日妖怪学研讨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召开
东岳论坛, 新闻 2019年3月23日上午,中日妖怪学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召开,来自中日两国的妖怪学、民俗学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到会研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民俗学会、清华大学历史系、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及北京民俗研究院主办,北京民俗博物馆承办。会议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主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及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出席会议并作欢迎致辞,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安井真奈美代表研究中心主任小松和彦及京都学园大学、大阪大学的来宾做答谢辞。
…

中国民俗学会专家到北京民俗博物馆进行座谈
东岳论坛, 新闻
1月25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及六名民俗学会专家到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座谈会,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高春利、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及副馆长霍楠参加了座谈。…

我馆应邀参加“北京博物馆学会藏品保管专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
东岳论坛, 新闻 2018年12月6日,北京博物馆学会藏品保管专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河北博物院召开,来自全国11个省70余家博物馆1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博物馆学会和河北省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和河北博物院联合承办。研讨会以“为收藏而收藏——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收藏职能”为主题,探讨当下博物馆的收藏职能问题。北京民俗博物馆霍楠副馆长和保管部工作人员应邀参会,并提交了论文。…


第六届东岳论坛
东岳论坛, 学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建设”综述
2013年1月29日,由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书院、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北京青少年国学社团联盟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东岳论坛在北…

第五届东岳论坛
东岳论坛, 学术研究2012“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1月16-17日,2012“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共同主办,来自法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和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应邀赴会。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朝戈金阐释了礼仪在中华文明和形成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孟宪实指出在当今传统文化价值面临冲击和危机的背景下,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届论坛从礼仪的视角切入,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与会代表们在两天的会议中,进行了六场大会发言,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下面对研讨会中代表们关注的主要论点略作综述。
一…

第四届东岳论坛
东岳论坛, 学术研究“东岳文化与大众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年1月30日-31日,第四届东岳论坛“东岳文化与大众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共同主办,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等40余人应邀参会。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和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刘魁立阐释了东岳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和中国文化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李龙吟主任回顾了几届东岳论坛的情况,指出了作为公共民俗学者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承担的时代责任,基层文化单位与专家学者的合作,有意识的进行机制和模式创新,是关注大众、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和有益尝试;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主任、著名学者吕敏作为外方学者代表在致辞中强调了东岳信仰对中国社会民众生死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作为嘉宾代表表示关注大众文化是学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将民间信仰放在一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去定性,注重文化关联;要将大众生活这种文化资本保值、升值。嘉宾们分别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此次论坛举办的目的和意义,指出了东岳文化在当前社会的影响和功能。与会代表们在两天的会议中,进行了四场大会发言,围绕东岳文化的形成及流变、东岳文化的影响和表现、东岳信仰的个案研究、东岳信仰的民间化过程、民间信仰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从不同视角切入,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下面对研讨会中代表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概述。
一…

第三届东岳论坛
东岳论坛, 学术研究“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7年2月9日-11日,第三届东岳论坛“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主办。来自中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30余位民俗学者应邀与会。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和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作为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传统是不断被发明的,要在研究中关注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佐野贤治在代表致辞中认为,民俗研究应具有革新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应逐渐走向从世界性的角度讨论民俗问题。与会学者在三天的会议中,进行了六场大会发言,从中国传统社会空间、现代公共空间的个案研究、民俗主义问题、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的结构表现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下面就研讨会上涉及的主要主题进行概述。
一、文化空间的阐释
文化空间是相对空泛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论关怀的路径对其加以界定。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高丙中以《中国近世以来的文化空间与核心象征》为题对此做出了理论阐释。他首先对概念进行了诠释:文化空间是体现意义、价值的场所、场景、景观,由场所与意义符号、价值载体共同构成。接下来他指出了文化空间中的关键意旨:“具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核心象征是指一个社会因其文化独特性表现于某种象征物或意象——通过它可以把握一种文化的基本内容。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应区别于一般的文化空间,它具有集中体现价值的符号,并被成员所认知,是共同体的集体意识的基础。一个社会是不是稳定,跟他的历史传统保持连续性,重要的方面取决于文化空间里面有没有一部分是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于是,他认为走向成熟的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现在核心象征的沉浮。并以黄帝陵、北京东岳庙和河北龙牌会等近些年恢复起来的公共聚会场所为例,将空间的文化属性的变革与核心象征的兴废、演替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传统的文化空间重新被承认具有文化意义,这是在群体的层次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群体层次的承认还有待过渡到公共层次,并在过渡中缓解或解决认同的广泛性和真诚性的问题,以便为中国历经改革之后进入一种比较稳定的成熟社会创造条件。可以说,高丙中教授的论题为会议在文化空间方面的研讨提供了一种理想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贺学君研究员以《妙峰山庙会:行为叙事与文化空间》为题,认为文化空间应具有集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在妙峰山庙会特定语境中,行为叙事因其具有传统的象征性,达到多层次、多方面的认同与沟通,成为活动的主要表达方式,构成文化空间的符号价值、观念价值和神圣性。由香客、香会、妙峰山管理处(政府机构)以及游客多种群体的多种叙事过程,有效地营造出特定的时空文化氛围。可以说,行为叙事和时空共同构成妙峰山庙会重要的文化空间。特定的行为叙事也是妙峰山庙会这一民俗事象传统得以生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
河南大学副教授吴效群同样以北京妙峰山庙会为个案,表明了在现时代国家大力提倡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利用的背景下,民间花会通过与妙峰山接续关系,有意按照传统打造自己的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及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创造了多方面的社会需求,开拓了一定的社会空间。同时,这些社会边缘人士凭借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具有了政治层面的合法性,获得了进入主流社会共同创造未来生活的机会。与贺学君研究员的论文相同,他们都揭示了在妙峰山庙会的案例中,传统的象征性在现代社会的整合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文化空间的主体与实践
在现实社会,文化空间往往是容纳多种主体、多重资源的载体和运作领域。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人类学教授克劳迪娅?冯塞卡以《巴西工人阶级的接受礼:国家、宗教和家族对抗的合法性》为题,阐述了在新生儿出生后代入社会的仪式中,有三种权威在运作:国家(颁布出生证)、教会(宗教性洗礼仪式)、社区(私人洗礼)。她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指出私人洗礼与较为正式的接受礼——教堂洗礼和政府组织的出生登记形成了合法的对抗。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助理教授娜塔丽娅?安特罗波娃则讲述了化妆舞会在俄国节日文化中的演进过程:它从初始作为异文化由皇家改革推动,变化为贵族群体的活动、知识分子的活动,直到现在变成公共性的民众活动。同时,她在发言中还认为,虽然它现在是以一种民俗节日的面貌出现,实际上要由市政府和居民、公司等一起来组织。
面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分化,如何通过文化空间的“打造”来塑造和维护社会的公共性,成了许多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少峰从政府主体的角度,讨论了公共政策与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文化空间是文化公共性的物质空间表现,公共政策是文化公共性的制度安排,公共政策在与节假日及社会生活的互动中,通过文化空间体现文化公共性的主导。他还以北京的奥运会为例,阐述了政府通过人文奥运的公共政策,打造文化空间,来构建社会与文化的公共性的取向。
北京民俗博物馆书记李萍则以“馆庙结合”的东岳庙为例,认为东岳庙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变。并指出,博物馆通过文化策划将民俗事象转化成“民俗文化事项”,与东岳庙自身的象征符号一起构筑了寺庙博物馆的文化空间。同时,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参与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从而构建了城市的社群意识。同样带着博物馆的视角,云南民族博物馆馆长谢沫华则以本馆的实践表明,城市文化空间形成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在该馆于各民族的节日利用门前大广场为昆明市各民族同胞提供节日聚会场所的同时,各民族民众也逐渐自发的来此地参与和展示各自的民族文化,互动地形成了这一都市中承载和传承民族节日文化的特色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铁梁教授在点评中指出,面对文化空间建设的多重主体现象,应格外注意在文化的创造或再生产过程中给予文化自有主体足够的关注。
现代社会的节日文化空间如何营造,它应该包括哪些元素和内涵?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在发言中提出应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挖掘具有核心象征的符号或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涛首先从传统节日的特性出发分析了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在为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的同时,应加强研究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和公共活动。他认为,打造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应该具备如下特点:兼具传统与现代性,既有节日特色代表性、文化内涵象征性,又能为民众所认同、能融入现代社会节日生活,适合媒体与公共场合宣传节日文化,适合商家、企业从事节日经济活动或制作节日产品,适合现代民众的节日消费口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以《城市节日与城市空间的营造》为题,在分析了城市节日的传统特性(公共性、宗教性、娱乐性、消费性)的基础上,认为在城市节日文化空间营造中,应以民众为主体,在复兴传统节日和打造新兴节庆两者中,更重要的是要将文化传统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空间。山东师范大学讲师张勃则从历史的视角关怀当下,通过对唐代的建构型节日唐玄宗诞节与中和节的兴衰对比中指出,同因政策实施而出现的节日也会有着并不相同的发展史,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有没有社会公共性为基础。这也对现代社会提供启示:若要建构型节日实现传承久远、融入百姓生活的目的,必须注意借助传统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
三、文化空间的“民俗主义”问题
所谓民俗主义,主要是指某种民俗文化现象脱离其原本的生存空间,被第三者利用,为了新的目的,以新的功能加以演绎。在社会骤变的今天,不少与会学者以自己的实践体验,观察到了现代社会种种复杂的民俗现象,涉及到了民俗主义的话题。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克劳斯?罗斯对德语国家民俗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了分析,特别对民俗主义的取向进行了阐述。
中央民族大学的邢莉、张曙光《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指出那达慕节日与仪式的变迁经过了不断的建构过程,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权利对民间节日合理利用的过程,而蒙古族也由自然族群变成了国有的民族。那达慕节日与仪式的变迁是本质特征而不是反常现象,节日与仪式不仅是属于传统的,而且属于现代的。在那达慕节日的变化过程中蒙古民族始终通过那达慕节日文化保存其“历史的记忆”,确证其民族身份。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秀以“黔西长角苗社区节日习俗”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当代长角苗人习俗变迁的两个类型案例。长角苗人的跳坡习俗在政府有关部门彰显民族特色文化、开发旅游的政策背景下,节日的节期和习俗内容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植或再造。这一变迁是国家意志在民间文化中的体现,借重“旧”传统打造新“传统”,也是当下各部门对传统人文资源开发与再利用的主要模式之一。而当地端午节俗从祛病除祟的意义转变到“情人节”的内涵,其动力则主要来自民间,体现了民众自发调试的能力和意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陈立立的《关于赣北农村“过年”习俗的考察》则描述了在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通讯现代化的冲击下,江西北部过年习俗的种种变异。
面对节日习俗的“异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的《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以春节为例,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他认为,自上世纪60年代德国民俗学家汉斯?莫塞尔(H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