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又是一载月圆花好。在这个自古以来寄托着中华儿女阖家共聚、幸福团圆等美好愿望的佳节里,由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北京民俗博物馆承办的主题为“月圆京城 情系中华 ”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拉开序幕。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人们也因为这轮明月,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艺术精品。博物馆将中秋传统文化内涵与馆藏特色相融合,特别准备了以中秋为主题的馆藏精品文物展,挑选出各色兔爷、土地神、中秋游艺、用具以及月饼糕点的模具等展品50件套,线上举办《朗月可寄——中秋节习俗文物展》,由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在文物中去感悟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中秋节作为流传上千年的传统节日,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力量。博物馆深挖中秋节文化基因为大家准备了《中秋节的起源与演变》、《最是一年明月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节的历史与节俗》、《以玄宗游月纹饰为例谈中秋节题材文物文化内核》3场中秋传统文化讲座,为观众较为系统地阐述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及其传承。
北京民俗博物馆走进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朝外校区,与北京灯彩扎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灯笼黄第四代传人马海捷老师一起,组织开展“小工匠巧手制花灯•传承中秋赏灯玩灯习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此次花灯制作在设计上用寓意为平安吉祥的花瓶造型做灯笼形状,以冰裂纹窗饰、中华而崛起的读书场景、学史明理的延安图片等纹样装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手工作品中,既锻炼青少年们的动手能力,又帮助他们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在图案中附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元素,不仅体验了非遗魅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此次中秋节,北京民俗博物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大众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听穿越历史的文物讲述千年故事。本次活动受到央视新闻、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带领馆内业务人员讲述“朗月可寄”中秋文物专题展,在线营造节日气氛,使观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并赋予中秋节以更多文化质素和更新的精神意义,让古老的中秋节焕发出时代光彩和人文魅力。